新聞

2022年3月
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葵涌蘇浙公學 - 2022年3月
四十周年 中英並重 發展學生才華
葵涌蘇浙公學以「整齊嚴肅」為校訓,強調教學訓育、中英及文理並重,幫助學生全面發展。創校四十年,學校栽培了不少中文和數學教師。校長梁健文博士帶領教學團隊繼往開來,推行課程改革,優化課堂,加強教授寫作技巧,亦增聘外籍英語老師,把英語融入日常生活中,又以音樂劇的形式,激發學生對藝術和英文的興趣。另一方面,學校透過輔導和活動,提升學習動機和抗逆力,學生在各科有明顯進步。
外籍英語老師任教 英語溝通自然流暢
學校在英文教學上投放大量資源,透過多種教學活動,培養學生對學習英文的興趣,進而提升英文水平。課程上,英文科因應學生能力,自訂中一至中六校本教材。在全校參與上,為縮減學習差異,因材施教,學校自初中階段,依據學生能力分班,並將英語推展至不同學科,例如各級精英班學生以英文學習數學。梁校長提及:「長遠來說,我們希望構建一個真實的(authentic)、以英文為主的學習環境。本校中一入學的學生水平漸漸提升,可以逐步增加以英語教授的科目,校園的英語學習氛圍越來越濃厚。」
隨着全球化和互聯網的普及,英文作為共通語言更為重要。學校重整課程架構,將家政科重組成生活與技術(Technology and Living)課程,聘請外籍英語老師入課堂教授(全校有三位全職外籍英語老師),讓學生接觸不同國家的生活文化時,亦能吸收英文學科知識,從中鍛鍊英語溝通能力。課堂以外,英文科組亦在課餘時間組織多元化的課外活動,讓學生能夠寓學習於遊樂之中。英文科林慧萍主任提及:「英文科組每年都會舉辦中一、二級『周六英文日營』,額外邀請客席外籍導師到校進行工作坊,例如欖球、烹飪等,為學生營造既輕鬆愉悅,又高效能的學習體驗。
此外,學校採用「大手拉小手」策略,邀請升讀大學的校友作導師,教導高中生有系統和持續地進行英文寫作。總括而言,在真實處境學習下應用英語和校友導師的指導下,學生的英語進步特別快。
事實上,教學團隊的卓越教學成果在DSE考試成績上亦顯現出來,學生在六年間的英文進步幅度可能是同區最高的。梁校長補充,畢業生英文不是最好,但經過學生六年的努力,教師悉心教導,學生的進步十分顯著。近年,校內持續有學生考入港大、中大的英文系,培養了不少英文科準教師。
推展音樂劇教育 讓學生閃耀光芒
2012年起,英文科組與音樂科組合作推動音樂劇教育,把英語滲透進表演當中,讓學生在有趣的情境劇中學習英文,同時培養文化素養。音樂科陳嘉文老師表示:「音樂劇教育以發展學生的潛能為目標,我們以『讓學生閃耀』為口號,讓不同特長的學生擔任音樂劇中不同崗位,例如富有領導能力及演出經驗的學生會負責副導演和舞台監督,喜歡表現自己的同學則可以參與幕前演出。同時,以音樂劇來提升學生的英文水平亦同樣重要,學生全程參與英語音樂劇的製作,包括編撰劇本、設計台詞等,營造『全校參與』學習氛圍,從中培育學生的溝通能力、寫作能力和創造力。」
梁校長笑言:「音樂劇中的部分歌曲是由校內學生創作,課堂中也會教授相關的創造旋律、錄音等技能,讓學生進一步對音樂劇的編排有更深刻的了解。我們亦會在每年的畢業禮,加入音樂劇表演環節,既能讓在校學生展示學習成果,又能讓畢業生回味校園時光,作為中學生活的完美句號。」
普教中配合校本課程 中國語文科精益求精
教學團隊深明中國語文博大精深,而寫作更是其中的重點及難點。中文科何秀玲主任指出:「我們觀察到學生在寫作時,往往沒有運用寫作技巧的意識,儘管內容扣題,但因欠缺寫作技巧,文章亦難達到較高的水平。故此,幫助學生改善寫作能力是中文科組一直強調的教學重點。通過在各個年級開設寫作專門課,針對學生的寫作弱點,例如文句組織、邏輯演示、字詞運用等,提供適切的指導。」
與此同時,學校的初中中文課是以「普教中」形式開展。然而,教學團隊發現不少本地學生未能即時適應普教中的學習環境,因而作出了適切的學習支援,讓其能專注於學習。何主任續指:「教學團隊設計每星期兩至三堂的適應課程,額外幫助普通話基礎較差的同學,使普教中能夠順利施行。」在高中的課程規劃上,教學團隊亦針對香港中學文憑試的考核模式,重新設計中文課程-文化單元,將12篇中文科範文融入單元,輔以補充材料豐富單元,藉以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。
添100台iPad、Mac機 辦創意藝術夢工場
現代科技日新月異,學校亦貼合時代趨勢,在學科學習中應用嶄新的教學軟件和器材。視藝科組利用優質教學基金,建立「藝術創意多媒體夢工場」,善用電子工具進行教學活動。視藝室內劃分工作區和作品廊,運用校友作品和多媒體設備激發學生的藝術創意。
而且,視藝科組亦與不同科組進行跨科合作,例如與中二級歷史科合作,在不同歷史人物的學習基礎上,根據他們的外形、性格、有代表性的話語等創造出個性十足的人物貼紙;又與地理科協作,利用iPad、Mac等電子設備來設計地圖海報。楊迪欣老師表示:「設計有重要的資訊傳播功能,我們期望學生能夠盡早接觸不同的設計媒介,培養實用技巧。不論是在大學參與學會委員工作,還是未來創業設計名片,都能夠助一臂之力,打下堅實的基礎。」
學校舉辦40周年校曆卡設計活動,藉此為學生提供自由發揮創意的實作平台,讓學生感受到設計帶來的樂趣與成就感。此外,視藝科組亦與企業、會計與財務概論科組合作,於40周年校慶開放日設立攤位,製作皮革匙扣、蠟燭等紀念品,為校慶更添上一分熱鬧氣氛,同時將日常所學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。
以大數據庫 促品學進步
學校一直以關顧學生的身心健康為己任,透過自主研發學生成長數據庫,深入地了解每位學生的成長歷程,並因應不同情況提供針對性的適切支援。梁校長表示:「學生需要愛與關懷,再加上適當的要求和指引,才會有進步。但每個人可以承受的壓力不同,壓力過大,有機會成為壓垮學生的『最後一根稻草』。壓力太少,容易虛度光陰。所以老師設計了一個品學數據庫,用以分析學生的學業及操行表現,例如歷年的各科成績、年級排名、操行分數、老師評語等,從而讓老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品學變化和發展潛能。」
梁校長曾在大學任教事業輔導,所以十分重視學生的生涯規劃,學校曾參與由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聯合舉辦的「賽馬會鼓掌•創你程計劃(CLAP at JC)」,構建了一個全方位的生涯規劃校本課程,鼓勵學生發掘個人興趣,為個人理想而努力,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,配合各科的課程革新,直升大學的學生人數上升了三倍。全體老師都為學生的成就感到興奮。